当前位置: 首页 > 生活日志 > 寻根★问祖

汉时庐江郡与舒县及今天庐江县的关系

时间:2021-09-30 17:30:14 寻根★问祖 我要投稿

史料证明,汉时的庐江郡不是指今天的庐江县。庐江郡是因江西的庐江而取名,与今天的庐江县没有地名关系。考其庐江郡名的来历,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庐江出陵阳东南,北入江。”即,庐江是出自江西陵阳东南、从北面汇入长江的一条江。《庐江县志》1993年5月版也载明:“‘庐江’,最早见于《山海经·海内东经》‘庐江出三天子都,入江彭泽西。一曰天子鄣。’原是江名,或以为指清弋江,或疑是江西的乐安江,史学界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”按《庐江县志》记载,庐江也是江名,出自三天子都,从江西彭泽的西边汇入长江,既指清弋江,也指乐安江。这个庐江是江西的一条江名,在长江之南,与长江之北的今天的庐江县没有地名关系,今天的庐江县也没有庐江这条江。《庐江县志》1993年5月版又记载:“武帝元狩二年(前121),废江南庐江郡,以其地分属豫章和鄣郡(后改丹阳),以江北衡山郡东部及九江郡南部置新的庐江郡,郡治舒。……东汉仍为庐江郡舒县。”汉时庐江郡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庐江郡,后庐江郡不是“江南庐江郡”,但仍沿用江南庐江郡名,地区是“江北衡山郡东部及九江郡南部”,前后两个庐江郡都与以后设立的庐江县没有地名关系,更不是指今天的庐江县。

庐江县是从隋朝才开始设立的。《庐江县志》记载:“(隋)开皇初(开皇元年为581年)罢庐江郡置庐州,迁庐州治于合肥,改庐江郡治书为庐江县。”即:隋朝废除庐江郡,开始建立庐江县,这说明隋朝以前是没有庐江县这个地理和县城名称的。《辞源》等史志书也有相同的记载。汉时庐江郡与舒县的关系是隶属关系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(中华书局出版,第六册,1962年6月第1版第1568页)记载:“庐江郡……县十二:舒、居巢、龙舒、临湖、雩娄、枞阳、寻阳、襄安、潜、皖、湖陵邑、松兹”。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(中华书局出版,第十二册,1965年5月第1版第3487页)记载:“庐江郡……十四城:舒、雩娄、寻阳、潜、临湖、龙舒、襄安、皖、居巢、六安、蓼、安丰、阳泉、安风”。 汉时,实行的是“郡县制”。庐江郡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市,面积远比今天的两个市大,始统12县,后辖14县,“舒”是其下辖的一个县。《辞海》(1979年版)第850页)对汉时庐江郡所辖的范围给了明确的答案:“庐江,郡名。汉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安徽巢县、舒城、霍山以南、长江以北,湖北英山、广济、黄梅和河南商城等县地。”汉时的庐江郡统辖范围很大,包括长江以北的安徽、湖北和河南三省十多个县。

史实和史料都证明,汉时庐江郡与庐江县、舒县的关系非常清晰。因此,以下几个观点值得商榷:

1、“舒县就是今天的庐江县”。

提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:“考其舒县,即今安徽省庐江县”,“东汉末庐江郡舒县,即今安徽省庐江县”,正因为如此,得出舒县即庐江,庐江即舒县的结论,从而把《汉书》上记载的“庐江舒人”都认为是今天的庐江县人,这是不正确的。.

第一,忽略了汉时的庐江郡与庐江县关系(见上分析)。

第二,忽略了汉时舒县与舒城县关系(详见本书第二十六部分《汉时舒县与舒城县关系》。

把汉时庐江郡的舒县都当成今天的庐江一个县,这是不准确的,也不是正确的,因为,汉时的舒县范围较大,包括舒城、庐江、桐城、怀宁、无为、鹊尾渚等县和地区,不能认为汉时的舒县只有庐江一地。

关于汉时舒县的范围包括哪些地方?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记载:“舒有桐乡”,即舒县包括桐乡,即今天的桐城。姚鼐是清朝的史学家和文学家,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他在《汉庐江郡县沿革考》里对汉时庐江郡下辖的各县进行了完备的考证。他在这篇考证中十分清楚地记载汉了汉时舒县的范围:“舒县,盖得今舒城南、桐城北、庐江西。”这就是说,汉时舒县的范围大概有今天的舒城南、桐城北、庐江西等地区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修编的《续修舒城县志·卷四·舆地志》对舒县的地理范围更有明确的记载:当时舒县的疆域“有桐乡、鹊尾渚,盖得今县(注:即舒城)及庐江全境、无为西南境,绝长补短,逾三数百里,屹然一大邦也”。同时又载:“是汉,舒县兼有今庐江县境”。《安徽省志·建置沿革志》关于对舒县的来源及范围也说得很清楚(详见本书第二十六部分《汉时舒县与舒城县关系》)。

以上,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的记载,姚鼐的考证,清光绪舒城县志的记载及《安徽省志·建置沿革志》的记载,四个方面都完全一致:汉时舒县范围较大,覆盖舒城、庐江全境,还有桐城、无为等地,纵横超过三百里。虽然上述地区汉时都属舒县范围,但舒城是舒县的历史起源和核心地区。

如果认为“汉时的舒县就是今天的庐江县”,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:

第一个问题:庐江与古群舒国有何渊源关系?“庐江”与“舒”又有何传承关系?既然认为汉时的舒县是今天的庐江县,为什么隋朝设立庐江县的时候,当朝皇帝或官员不取名叫“舒县”或“舒城县”?而在唐朝设立舒城县的时候,取舒城的地方叫“舒城县”?说明舒城与舒县、古群舒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沿革关系,而庐江则没有。 

第二个问题:汉时舒县的范围不是只有今天的庐江一个县,今天的舒城、桐城、无为,还有鹊尾渚等地区都属于舒县。且舒城是舒县的故地、春秋以前为舒县故国,可不能“遗忘”。

2、“改舒县为庐江县”。

提出这种观点人的理由如下:

始纂于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)、(完稿于民国四年(1915)以甲乙丙丁戊五种版式出版的《辞源》中,其“舒”字注释第五目:“县名。《后汉书·光武记》‘九月围李宪于舒。’注:‘舒县,故城今庐州庐江县西’。”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年出版发行的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“舒县”注:“春秋时舒国,汉置舒县。故城在今安徽庐江县西。隋更名庐江。”地方志和辞书的记述详略有异,但“改舒县为庐江县”是一致的,是肯定的。所以,东汉末庐江郡舒县,即今安徽省庐江县。其史志资料翔实,沿革清晰,勿庸置疑。

以上所列第一个根据——清光绪《辞源》注解:“注:‘舒县,故城今庐州庐江县西’。”这部《辞源》并未说明“改舒县为庐江县”,而只是说“故城址在今庐州庐江县西”。现今我们找不到这种版本的《辞源》,倒是商务印书馆1982年1月出版《辞源》记载得非常清楚“舒,故地在今安徽省舒城县”、“舒城……汉置舒县。”在这里,我们应以哪个《辞源》为准?毫无疑问,应该以现今通用的、由商务印书馆1982年1月出版的《辞源》为准。

所列第二个根据——“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‘舒县’注:‘春秋时舒国,汉置舒县。故城在今安徽庐江县西。隋更名庐江。’”所引文原文,只是说明“舒县,故城在今安徽庐江县西”,而并未说明“改舒县为庐江县”。这是其一。其二,东汉时未设舒城县,所以说“舒县故城址在庐江西”是正确的。而今天的舒城县,就位于庐江县西,所以这个城址应该在舒城县。在舒城县哪里?上面已明确说明舒县故城址在今天舒城县城关镇的古城。

所引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“隋更名庐江”,恰恰说明了问题。庐江建县是隋朝的事,即公元581年以后的事,舒县是公元前203年建立的,是东汉的事。而东汉末年及后来的三国时期舒县曾经撤销,与庐江建县中间相隔380多年。这380多年又经历了魏、晋、南北朝等多个朝代的变化,区划变动很大,哪里有什么“改舒县为庐江县”的历史更替和沿革关系?

需要明确的是,至今没有哪一本史书、辞书、志书明确记载“改舒县为庐江县”,倒是辞书明确记载“舒,故地在今安徽省舒城县”、“舒城……汉置舒县” 。

拿故城址作为一个县名的更叠和撤建,附会为 “改舒县为庐江县”,是没有说服力的,太牵强了。更何况以上所引用的舒县故城址实际上在舒城县的古城,因为舒城就位于庐江西!

3、“舒城即舒县之城”。

2010年9月,有位先生出版了一本关于周瑜的书,书中记述:“在一些周氏族谱中有关于沛郡周姓迁往庐江舒县的记载,如绍兴《周氏宗谱》认为周荣的父亲周清‘字宇清,擢舒令,晋庐江太守,遂家于舒城,生子荣,荣字平孙,官至太守、尚书令……’认为周荣的父亲周清在升任庐江太守时,居家于舒城。当然,此舒城当解释为舒县之城也。”这套家谱明确说明从周瑜的上六代周清开始,就居住在舒城。可该作者认为“此舒城当解释为舒县之城也。”这种解释有什么史实和史料可以证明?

把“舒城”解释成“舒县之城”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舒县就是今天的庐江县,否定真正的舒城县,可结果是错误的:

一、否定了绍兴《周氏家谱》的真实记载,篡改绍兴《周氏家谱》的原意,周氏的后裔会同意吗?

二、晋朝庐江太守,说明庐江是郡,只有郡才有太守,此时根本没有庐江县;三、舒城是庐江郡下辖的一个县,是具体的一个县名,舒城是“专有”、“固定”、“长久”的地方名词,不是今天随意可以拆分曲解的;四、把舒城解释成“舒县之城”,恰恰说明,今天的舒城就是“舒县之城”!汉时,舒城是当然的舒县之城!五、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思维的话,那么,“庐江就是庐山之江”、“桐城就是桐县之城”了?不一而足,不敢想像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(本文转自中华周氏网likewx1988空间)

顶一下
(0)
0.00%
踩一下
0
0.00%
加载中~
QQ在线咨询
心得交流
+86-571-8853-1747
技术交流
(0)133-4619-8829